作者: 李若生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21 08:48
“以前找村干部辦點事,要跑好幾趟,現在每個胡同都有‘管事’的,不出胡同就能辦事!”8月17日,在鄆城縣黃泥岡鎮白垓村黨群服務中心,村民滕義蘭高興地對記者說著村里的新變化。村黨支部書記滕仰振介紹,這得益于他們探索出的一套管理方法:村子被分成了東、西、南、北4片區域,每片區域分別由1名村干部、2名黨員和2名公益崗人員組成小團隊負責調解鄰里矛盾、維護村內環境衛生等工作。這樣一來,誰負責什么清清楚楚。
白垓村地處鄆城、嘉祥、巨野3縣交界,位置比較偏僻。過去村里路不好、基礎差,村民掙錢的門路也少。如今,在滕仰振的帶領下,這個有著2000多口人、3000多畝地的村子,靠抓黨建、聚人心,一步步甩掉了“落后”的帽子,成了周邊村學習的榜樣。
“過去下雨時,出門就是兩腳泥,污水沒地方流,味也難聞。現在路修得平平整整,看著就痛快!”村民滕敬凱的話,說出了環境改善帶來的最直接感受。
白垓村從整治環境入手,下決心解決臟亂差問題。“修路、通下水道,資金是個大問題,算下來缺口有260萬元。”滕仰振回憶說,村集體創新思路,通過集體經濟收入、社會募捐及上級財政支持3個渠道,成功化解了資金難題。
“那段時間,工人啥時候上工,村干部就啥時候到場,經常忙活到夜里10點多。”村“兩委”成員滕景倉說,為了快速推進道路修繕,村干部分段巡查,村民全程助力,僅用15天,村內南北、東西兩條主干道便完成升級——路面由4米拓寬至6米并鋪設瀝青。隨后,大家又一鼓作氣完成了剩下的5條街道和胡同巷道的升級改造,清除了私搭亂建。最終,全村460戶都通上了硬化路、污水管和自來水,徹底告別了出行難、排水難、吃水難的日子,村民個個豎起了大拇指。
說起治理村子的“訣竅”,滕仰振說:“沒啥巧辦法,就是‘真心實意’加上‘肯下功夫’。”今年35歲的滕仰振4年前剛上任時,有人嫌他年輕經驗少。面對村民的質疑,滕仰振選擇用行動回答。“一上任,我就建了個500人的微信群,讓大家有啥事、啥想法直接在群里說,一起商量著辦。”滕仰振說,去年7月的一個暴雨夜,村民滕海民的家因地勢低洼積水嚴重,他在微信群里發了一條院子被淹的視頻。滕仰振看到視頻信息后,立即帶著村干部連夜疏通管道,排除了險情。
這份真心實意,打動了不少在外打拼的村民。在滕仰振的鼓勵下,村民滕義各放下城里的工作,回村辦起了食品廠,專門做鰈魚分割和冷鏈運輸,給村里的產業發展添了一把火。滕仰振還把村里180畝閑散土地整合起來,統一經營,每年給村集體增加了17萬元的收入,為村里的長遠發展積累了資金。
如今,白垓村越變越好,滕仰振和鄉親們的底氣也更足了。“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回村創業,因為在家鄉也能干成一番事業了!”滕仰振的話語里,充滿了對未來的信心。 記者 李若生